×
生死相托 为了受难的矿工兄弟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锡盟2·23重大运输安全事故医疗救援纪实
来源:医院文化与院史办公室王博阳
发布时间:2025.04.01
浏览次数:37
字体:

 2019年2月23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泌旗银漫矿业发生重大运输安全事故的消息震惊了全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绪。在锡盟医院和锡盟蒙医医院里,来自国家、自治区和当地医疗力量仍在紧张有序的对受伤矿工进行着救治。

 3月2日,结合实际情况,为了使部分病情相对稳定的伤员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后期康复,首批6名伤员已经转至内蒙古人民医院。此次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副组长、联合专家组常务副组长、时任内蒙古人民医院副院长云志中和专家组成员、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瑞剑依然坚守锡盟救援第一线。

 数个日夜的生死营救,伤者无数次的生死徘徊,广大网友纷纷留言称,我们感动于受伤矿工兄弟们顽强的生命力,更感动于医疗救援专家对生命的敬畏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医者仁心。

医院迅速组建医疗专家组赶赴矿难救援医院

 迅速反应 快速出动

 这一重大事故造成22人死亡,28人受伤。“2·23”事故当天下午14:00,内蒙古人民医院接到自治区卫健委领导和应急办指示,要求医院派出专家赴锡盟开展紧急医学救援。

 时间就是生命,险情就是命令。内蒙古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14:30,远程医疗中心开通与收治伤员的锡盟医院远程会诊平台。自治区及医院的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救治工作,时任自治区卫健委主任许宏智,时任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孙德俊,副院长云志中及时赶到会诊中心,紧急抽调骨创伤科、ICU重症、胸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超声医学科等专家,通过远程平台,及时了解伤员情况。许宏智主任和孙德俊院长在听取锡盟医院救治伤员情况汇报后,就如何开展好应急救治工作作了详尽指导。医院专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对几名危重症伤员进行了会诊,就如何开展紧急救治和手术治疗提出意见。

 在远程会诊过程中,正值一名肝脾破裂危重伤员需要紧急手术,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夏医君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对手术全过程进行了指导,最终手术取得成功,患者生命体征得以平稳。

 从2月23日下午到24日上午,按照自治区卫健委的安排,医院先后派出共9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赶赴锡盟医院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专家团队队员分别是副院长、泌尿外科专家云志中(带队),骨创伤科专家鲁敏,ICU专家刘建波,介入放射科专家张学军,介入放射科专家朝鲁孟,神经外科专家张瑞剑,超声医学科专家冯德喜,胸外科专家赵文栋,护理专家闫清秀。选派的医护骨干们赶赴锡盟医院后,立即投入到救治伤员工作中。24日上午,医院还派出空中医学救援直升飞机赴锡林浩特待命,做好随时转运病人的准备。

专家组为危重症伤员现场会诊

 惊险第一夜:周密排查 全力救治

 2月23日下午15:30,正在锡林浩特家中休假的赵文栋接到医院紧急电话通知后立即赶到锡盟医院协助伤员救治,全面参与伤员筛查。

 2月23日晚19:00,第一批自治区医疗专家乘飞机相继赶赴锡林浩特市,鲁敏是最早到达锡盟医院的骨科专家。

 从机场到医院,没有给专家们留下丝毫休息的时间。当他们马不停蹄赶到“战场”后,面对众多伤势严重的伤员,现场严峻的气氛带给他们的压力感十分之大。

 复合型损伤、多发性损伤、多部位损伤……救治现场,几十名伤员体征十分不稳定,情况十分复杂,必须按照伤情严重程度筛分开来,才能有效实施多学科联合救治。筛查过程中,鲁敏及专家们面对的第一个伤势最为严重的是31岁的于某。当时这个年轻矿工的双侧瞳孔已经散大,血压极低,几乎没有了生命体征,医务人员立即展开抢救。一番紧张的忙碌后,于某第一次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就在全力抢救于某的同时,赵文栋几乎来回地奔走在各个伤者之间,和自治区专家一同指导当地胸科医生通过胸腔闭式引流的方式抢救严重胸外伤患者,极力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晚23:50,于某再次血压骤降,情急之下鲁敏联合多学科专家为于某进行剖腹探查,因为多处骨折造成腹膜大出血,术中采用纱布填压为他止血。

 手术成功结束后,鲁敏和赵文栋冒着严寒继续赶赴锡盟蒙医医院开展那一边的伤员筛查,发现两名危重患者后,他们立即再次投入到夺取生机的“激战”之中……

 这一宿,初步诊断急救、初步评估、再补充诊断、再明确诊疗……从傍晚抵达医院到第二天凌晨,鲁敏、赵文栋和当地医务人员像个陀螺一直围着伤员转。凌晨5点,所有专家、医护人员不顾疲倦,又坐下来开始对下一步初步救治方案进行会商……

 时间就是生命:科学决策 勇夺先机 不舍昼夜

 2月24日上午9:36,云志中副院长带领6名内蒙古人民医院专家随自治区第二批医疗组乘坐GS6609次航班抵达锡林浩特机场,下飞机后随即前往收治伤员最多的锡盟医院全面投入救治工作。专家们第一时间就到病房和ICU查看伤员,立即开展床旁指导。此次伤员的伤情大部分是多发复合伤,伤情严重复杂。骨筋膜室综合症、闭合性胸部损伤、被膜下血肿……这些平日和普通人比较陌生的词段在这几天频繁出现在新闻中和报道里。

 了解伤员情况后,专家们马上与北京、自治区其他医院和当地专家召开紧急会议,组建了“2.23”事故处置联合医疗救治专家组,刚刚带领医疗队抵达锡盟医院的云志中副院长当即被指定为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副组长、联合专家组常务副组长,专家组专业涵盖骨科、普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超声医学、重症医学、神经外科等多个学科,共同商讨每位伤员的救治方案。

 每日,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线索和不断突发的紧急状况,云志中可谓“日理万机”,是关系到整个救治工作能否平稳有效推进的关键一环。作为医疗组负责人,他每天主持查房会诊会商,会同北京、自治区和当地专家讨论伤员病情,综合联合专家组意见,为医疗救治提供决策依据,全面协调安排各项救治工作。同时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关注和问题,他几乎每日都在通过央视、自治区媒体向公众发布专业权威的消息和解答。2月26日深夜,在综合多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云志中根据每个伤员的详细情况,又将最终后续个体化诊疗计划全部做出。

 尽管这次事故中11名轻重不等的颅脑损伤患者都没有因为颅脑损伤而昏迷,也没有需要手术的患者,但张瑞剑及其他脑外科专家还是对他们进行了仔细的诊断和观察。专家们对这些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展神经损伤、硬膜外出血,脑挫裂伤等颅脑损伤者在就治过程中特别关注,不断复查,后来损害没有扩大而且逐渐好转恢复,这才使他们悬着的一颗心逐渐放下。

 诊断的明确再明确、检查结果的判定再更新、病情的危重程度动态评估及手术时机的不断选择……不停查房巡诊、会商汇总,紧急抢救随时发生,审慎精准实施手术,专家们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连轴转,尽全力减少前期死亡率和后期致残率。专家组准确进行病情分级,对于危重伤员,尤其是出现休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伤员,都开展了多学科联合救治,刘建波根据伤者不同的情况,与其他重症专家不断思考,不断修改着治疗方案,寻找着最相对应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伤情得到初步控制,然而情况却瞬息万变。2月25日、26日,根据救治需要,内蒙古人民医院又增派胸外科孙志刚大夫、ICU王晶晶护士作为支援专家火速驰援锡盟前线。

 伤者何某,39岁,在事故发生时造成包括肋骨、盆骨、腰椎等部位多处骨折,左肺破裂,呼吸衰竭,事发当晚生命垂危,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赵文栋为他紧急进行了麻醉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才转危为安。转入ICU治疗后,在镇静镇痛作用下患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2月26日,胸部X光检查显示伤者左肺全部不张,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尿储留。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当天,孙志刚、方华、赵文栋在全麻下为他实施了左侧开胸探查手术,对左侧胸腔内的积血进行清除,左肺破裂进行修补,肋骨骨折部位进行了固定。术后患者状态逐渐好转,2月28日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

 严重的伤情容不得任何人有丝毫的懈怠,精细的护理是成功营救的重要组成。在此次救援中,护理组长闫清秀和重症科护士王晶晶几乎是每天在这两所收治医院间来回“奔跑”,没日没夜,不停地指导当地护理人员配合好医生迅速展开抢救。由于劳累和感冒,闫清秀声音嘶哑,说不出话来。按照一患一医一护的总体救治原则,她们和当地医院的护理部启动护理人员紧急调配方案,先后共调配护理人员118名,保障了昼夜24小时连续不间断救护模式的落实。除对基础的护理操作指导外,还重点针对每位患者的胸腔闭式引流,腹部手术后引流管、骨科vsd引流管、胃管、尿管等管路护理进行详细的查看并给予护理技术指导。

 如果说险情就是硬命令,那么完成好挽救生命的使命则是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生死博弈。每一个专家虽然是一个个体,可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却是一个个坚固的堡垒,是他们忘了时间、忘了困倦、忘了伤痛的夜以继日的拼救,才使伤员们闯过一道道关卡,度过一次次凶险,最终化险为夷趋向好转。

 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可以说,内蒙古人民医院多学科专家日日夜夜的连续奋战为保全危重伤员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高效有序救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从2月23日事故发生时确定的危重伤员9人,到3月2日减少至2人,这些数字的变化令人欣慰和舒缓。而这些字符的背后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云志中因劳累过度导致腿部发生肌间静脉曲张,双腿疼痛难忍行走不便买来弹力袜忍痛坚持工作。鲁敏在一个星期内给同一个伤员做了三次手术,劳累过度上吐下泻却坚持不下火线。孙志刚由于连日劳累感冒发烧也一直在救治伤员的一线。刘建波不顾自己耳病发作坚持治疗病人直到病人转危为安。冯德喜为给临床医师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最新的第一手超声资料,放弃休息时间每天提早到病区为伤员开始超声诊断……

锡盟伤员转运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治

 为了矿工兄弟的未来:救援接力 希望延续 

 3月2日下午15:30,“2·23”重大事故首批6名伤情相对稳定的伤员安全抵达内蒙古人民医院,接受后续治疗。伤员安全运抵病房后,各项救治工作已经全面有序启动。其中2名收治在胸外科,4名收治在骨创伤科,以便为下一步分期诊疗提供便利。另外,医院将对6名伤员进行“一对一”治疗及护理,即每一名伤员都配有一名责任医生和护士。每一个病区都设有专门的医疗小组,每天都会开展会诊、会商及病情研判,随时根据病情变化完善治疗方案,力争将伤员伤残情况控制在最小范围,争取每一名伤员都能有最好的预后。

 3月4日上午9:28,锡林郭勒盟委、行政公署向内蒙古人民医院发来联合感谢信。信中称道,“贵院参战专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医者仁心,让伤员、家属、社会各界切身体会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锡林郭勒盟委、行政公署100万草原人民向贵院给予我们的有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谢!向所有参战的医疗专家云志中、鲁敏、孙志刚、张瑞剑、张学军、冯德喜、闫清秀、刘建波、赵文栋、朝鲁孟、王晶晶等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精神致以崇高敬意”!

 从革命战争时期跟随部队转战迁址,到参与救治“三千孤儿”、龙梅玉荣,从救援锡盟矿难的矿工兄弟,到今天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始终担负着自治区重大紧急救援任务,与全区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自治区的繁荣稳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