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汶川:到四川震区受灾群众中间去
来源:医院文化与院史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41
字体: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祖国西南方遭受了8.0级大地震袭击,一时间,四川的同胞们陷于空前灾难之中。在灾难面前,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命运与共,心连心紧紧凝聚在一起,第一时间,来自祖国北疆的白衣战士们集结起来,奔赴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汶川。
  5月14日上午,内蒙古医院心内科的何涛医生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联合派出的救援四川地震灾区的首批医疗队和消防官兵一起,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何涛医生跟随自治区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汶川


  由医院副院长、护理部副主任为副队长,后勤处副处长乌恩任保障组组长,胸外科主任周凌云、普外科主任德力格尔图、骨科主任武瑞星、神经外科主任郝成仁、麻醉一科主任任志坚、心内科主任医师白原、感染科副主任刘卫平、护士长张凤莲、护士杨玉宝组成的医疗队在规定的时间内集结完毕。
  当日14:30,医院党委组织召开出征欢送大会,并前往卫生厅、飞机场,欢送医院第一批抗震救援医疗队启程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生活用品、医疗器械、救灾物资整装待发。
  5月14日晚,内蒙古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队于成都双流机场落地。医疗队员马不停蹄做好战前准备。5月15日13点左右,内蒙古赴川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队按照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派遣,全体队员赶赴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困难超出了想象,但医疗队员们精神饱满,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内蒙古赴川医疗卫生救援队于北川灾区完成设营后迅速展开救治,救援工作队分两个小组开展工作,一个小组在营地开展救治,另一小组队员分赴营地附近搜救转运伤病员。
  “没有时间洗漱,早点吃了馒头。”队员们回忆道,“难民很多,多数是走了几十里山路出来的。”一名 91岁的老奶奶步行了11个小时走出来,虚脱在了路上;一名刚生产10天的产妇抱着她的孩子,走了近10个小时山路,和她姐姐逃了出来,她的丈夫现在还不知去向。从16日上午8点到下午3点,医疗救援工作队共接待了近50名患者。
  5月17日,在微弱的希望中,一位在废墟中挺过近96个小时的女护士被成功救出。看惯了生命的脆弱,偶尔一颗坚强的灵魂带来了无限的欣喜。
  救灾现场,余震不断。堰塞湖湖水不断上升步步威逼,当地群众和医疗队员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5月18日,北川县从晚上10点开始下雨,电闪雷鸣。在抗震棚中,内蒙古医院的任志坚、周凌云两位主任力嘱大家穿戴整齐、和衣而卧,千万注意安全。这只是这场救灾战役中的一个缩影,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内蒙古医院的派出队员们完成了这次艰巨的救灾任务,极大保证了灾区同胞的生命健康。


  历经15个日夜的奋战,5月27日晚,内蒙古医院派往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的全体14名医疗队员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分别乘飞机和火车回到呼和浩特。医疗队在四川执行抗震救治任务期间,受到国家卫生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当地卫生管理机构的高度评价,称赞医疗队为“四最”医疗队,即“到达北川最早的医疗队、布置医疗点最多的医疗队、深入最基层的医疗队、撤离最晚的医疗队”。
  在这次救灾中,146名同志被授予"卫生系统赴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内蒙古医院赴川抗震救灾的首批医疗队队员邢彩霞、乌恩、德力格尔图、周凌云、武瑞星、任志坚、白原、何涛等同志均受到表彰。